今日冬至,俗话说「冬至大如年」。
还记得小时的数九歌么——「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个顺口溜尽人皆知,在日复一日的背诵中,表达的是人们在严冬里掰着手指头计算着何时能到春天的心情。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古人的另外一种消寒数九游戏——
九九消寒图
汉族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
明《帝京景物略》载:
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这种方法此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浓的,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
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自此汉族民间就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九九消寒图》的呈现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就是画铜钱、染素梅、描书法三种。
画铜钱
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民谚
根据每天不同的天气情况,在图上画相应位置的铜钱,全部画完,春天就来了。
染素梅
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图。傍一联曰:「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
——《帝京岁时纪胜》消寒图
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寒天」的八十一天。每天用颜色染上梅花的一朵花瓣,涂完九朵梅花,春来便来了。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明·杨允孚《滦京杂咏一百首》
此诗人自注云:
「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美人梳妆时用胭脂点染梅图,八十一天后,素梅化红杏,春意喧闹,颇有雅趣。
描书法
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
——《清稗类钞时令类》
繁体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笔画描一笔,这句话都描完时,垂柳青青,春风凉爽,春回大地。
也可根据天气情况按不同的颜色描,晴为红,阴为黑,雨为蓝,风为黄,落雪则白。全部涂完色彩斑斓,记录着冬去春来的过程。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九字,每字九划,是最常见的一种写法。除此之外,只要满足每字九划的要求,连缀成句有诗意,亦可拿来描写。
比如类似的诗句有: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 /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 / 庭前春幽挟草巷重茵 / 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 / 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 / 院庭春染幽巷草垂盈 / 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 / 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