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9, 2024

春季骑行,警惕“隐形”风筝线伤人

近日,“一大学生骑行时被风筝线割伤脖子”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引发众人关注。当事人回忆称,风筝线根本看不到,当时就感觉有些窒息,万幸伤的是脖子侧面,若伤及正面,后果不堪设想。

春风和煦,时下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然而,细细的风筝线却暗藏极大的杀伤力。风筝线伤人事件时有发生,该如何安全放风筝?一起学起来。

风筝线究竟有多大“威力”?

绷紧的风筝线=隐形刀

风筝线坚韧且杀伤力大,当有物体冲撞时,绷紧的风筝线犹如一把切割刀。

引发大面积停电

若风筝线挂在电线上,易引发线路短路,造成大面积停电。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架空电力线路两侧各300米的区域内放风筝。

如何避免风筝线伤人?

1.选择开阔平坦区域

选择开阔平坦区域,使用有明显颜色的风筝线,避开建筑物、树木和行人,绝对不能在设有高压线的地方和公路、铁路两侧放风筝。

2.留意天气变化

放风筝时要留意天气变化,若遇到雷雨天气应马上停止放风筝,并离开空旷地带,以免遭遇雷击。

3.注意佩戴护具

放风筝时需戴好手套等护具,尽量避免颈部、面部和手指接触风筝线。

4.意外情况处理好

风筝线不宜过长,避免缠绕在高压线上。若发生缠绕,一定不能随意攀爬摘取,要通知供电部门协助。

5.偶遇放风筝需绕行

如果看见附近有人在放风筝,要提高警惕注意绕行,行人应停止奔跑,骑行者应减速慢行或下车推行。当发现风筝线离自己越来越近时,迅速向反方向躲开。

外出经过放风筝区域时,人们一定要小心慢行。放风筝的朋友们也需注意,不要让手中的风筝线成为伤人“暗器”。

健康问答|“五十肩”居家如何康复训练?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此外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更容易患肩周炎。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

确诊患了肩周炎以后,最好到正规医疗机构找专科医生治疗,如条件不允许,康复治疗师教您居家如何康复训练。

“五十肩”的急性期,针对肩部软组织的炎症和水肿,以消炎止痛为主,不宜过多运动,可以在无痛范围内进行爬墙训练10—15分钟,每日1—2次。急性期过后,患者均应每日进行肩关节的屈伸旋转及内收外展等主动活动动作,活动幅度以不加重夜间疼痛为限。功能锻炼的目的在于改善肩部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减轻肌肉痉挛、组织粘连和挛缩,减轻、消除疼痛,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我们常用的居家训练方法如下:

爬墙法:面壁而立,双臂紧贴墙面,手指带动手臂逐渐向上做爬墙样动作。用力尽量向上爬墙,逐渐提高爬墙高度,直至正常。也可侧身单手爬墙,患者侧向墙面站立,用患侧的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到最大高度保持5—10秒,然后徐徐向下放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如果疼痛加剧,则应停下来休息。

开合法:患者仰卧位,双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划圈法:划圈分为竖圈、横圈两法。竖圈为上下方向划圈,横圈为左右方向划圈,类似太极拳中的云手动作。每次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各划15—20圈,也可根据自己的体质逐渐加量,每天练3—5次。

梳头法:双手交替由前额、头顶、枕后、耳后,向前、纵向绕头一圈,类似梳头动作,每次15—20下,每天3—5次。

毛巾法:准备一条长毛巾,两只手各拽一头,放在身后,一手放于枕后一手放于腰后,上下拉动毛巾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注意事项:锻炼期间应注意明确诊断,不得盲目牵拉,造成新的损伤。肩周炎患者除了做以上锻炼之外还应该避免长时间伏案工作或者长时间玩手机,长时间耸肩动作容易导致肩周肌群的劳损。同时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肩部保暖,肩部受凉容易使局部血液循环变差,导致炎症加剧,疼痛加重。

Thursday, April 11, 2024

每日健康丨如何搭配一份“满分早餐”?一起来了解

 

每日健康丨如何搭配一份“满分早餐”?一起来了解

春季“苏州十大碗”为啥是它们

9日新鲜出炉的春季“苏州十大碗”,引燃了市民以及各地消费者的“刷屏”投票热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马兰头、香椿、春笋、松蕈、鳜鱼、螺蛳、蚬子……鱼米之乡苏州的春天,寻常却又充满苏州特色的食材,在“尚滋味、懂生活”的苏州人手中,历经千年传承创新,做出一道道“极致美味”。网友留言“一口吃掉苏州的春天”“地方美食也是地方文化的一种表现”……

与此同时,苏州饮食文化、美食爱好者以及苏帮菜业内人士等,纷纷为春季“苏州十大碗”点评,一起寻找、解密“苏州十大碗”中的“最爱密码”。

密码之一:切合苏州食俗 紧扣“不时不食”

“春季‘苏州十大碗’切合民间食俗,紧扣不时不食。”苏州市烹饪协会饮食文化研究专委会会长蒋洪,研究苏州饮食文化已有30多年,对春季“苏州十大碗”,他的评点是“整体到位”。

苏州民间春季食材大踏步进入春季“苏州十大碗”,突出了苏州鱼米之乡青山(蕈、笋)、秀水(时令水产)、田园(马兰头、香椿头、莴笋、猪肉等)美食的时令特色。据蒋洪介绍,苏州人从生活中总结出应时而食的规律,如民间春天讲究吃枸杞头、马兰头、苜蓿头、香椿头、荠菜头、小蒜头、豌豆头、菊花脑“七头一脑”。油菜花开、水温回暖,苏州当地湖泊水面中,塘鳢鱼、鳜鱼、甲鱼等食肉鱼类大量进食,肉质肥嫩,民间有吃菜花塘鳢鱼、菜花甲鱼以及菜花鳜鱼的说法;再如苏州春天螺蛳、蚬子、河蚌等肉质肥嫩,民谚有“清明螺赛过鹅”等说法。

春季“苏州十大碗”在不少苏州寻常百姓中,留下难以忘怀的故事,以及童年家乡的春天味道。

一道吴江蚬子汤的故事,蒋洪讲得津津有味。据他介绍,在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的137个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中,“蚬”字号的有2个,其一是吴江同里与昆山周庄共有,水面超过7.6平方公里的白蚬湖;其二是吴江盛泽蚬子兜,可见蚬子对于吴江先民是何等的重要。苏州人还有一句话“掰不开的泥蚬子”,隐喻木讷之人。蒋洪“淘”到台湾出版旧书《家乡味》,其中朱明怀写的“江苏吴江蚬肉汤”大户人家烧法,洋溢着真真切切的乡愁。

蒋洪曾在文章中回忆,小时候常见河埠停着渔船,行灶上架着大锅,锅里煮着蚬子,锅边的木盆上盖着竹筛,渔民将煮过的蚬子连壳带肉一起倒入竹筛,白白的蚬肉便被过滤了出来。蚬肉是论碗卖的,通常是韭菜炒蚬肉,先炒半生的韭菜铺在盘底,再炒蚬肉挂玻璃芡盖在上面,青青白白味道鲜香,还有蚬子豆腐羹,蚬子炖蛋,蚬子煎蛋……印象中父亲喜欢喝蚬子汤,买回来的活蚬养在清水中,让其吐去泥杂,如急用则可在水面滴香油一二滴,烹制前双手虚捧一把蚬子放掌中如摇骰子听音,发出清脆声是无泥蚬,或以光泽辨别剔除泥蚬,洗净后入清水锅煮开后放一些盐和猪油、撒上葱花或蒜叶,白胡椒粉是少不了的调味佳品,这样一锅极鲜的清汤就可以上桌了,吃时不可搅动,以免沉渣泛起。

“小时候还经常玩蚬子游戏。”据蒋洪介绍,把蚬壳撒一把在水泥地上,用蚌壳逐个抄起,比谁手中的蚬壳多,是孩子们童年的快乐。

密码之二:遵循苏州本味 体现“人间烟火气”

春季“苏州十大碗”遵循苏州本味,在浓浓的苏州烟火气中,展现了“福地苏州”的人间美味,用苏州人的一句话叫“鲜脱眉毛哉”。苏州美食作家老凡对春季“苏州十大碗”的评点是:春季时令性强、苏州地域性强、苏州味道足,和苏州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陆文夫脍炙人口的小说《美食家》栩栩如生描绘了一个苏州美食家的人生。对苏州人来说,不仅“一日三餐”烟火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对苏州美食的修养也能上升到“大家”。老凡就是因为业余爱好,完成从品菜、烧菜到写菜的全过程。

“13岁就在家里掌勺”。老凡没做过厨师,但论起家庭“掌勺生涯”,已有半个多世纪。据他介绍,苏州人讲究精致生活,像马兰头、螺蛳等,在农贸市场随处可见、看似普通的春季食材,经过江南水乡千年文化、烟火沉淀,能成为“最抚凡人心”的美味。“春季‘苏州十大碗’中,大部分食材、菜品来自苏州百姓烟火生活,体现苏州味道的本味精髓。”老凡介绍,其中一道苏州酱汁肉,每逢春季妻子都会下厨制作,是她最拿手的“绝活”。

老凡还对春季“苏州十大碗”中的香拌马兰头、香椿炒蛋津津乐道。其中,张家港香拌马兰头主要原料包括凤凰香干和马兰头,有时还会加入葱、姜、辣椒等调味料。菜肴制作时,将香干切成小丁,煎至外焦里嫩,然后加入马兰头凉拌,最后加入调味料拌匀后装盘。“又学到新招。”老凡说,苏州人家常制作马兰头,通常以马兰头拌豆腐干,讲究的用春笋熬油拌,马兰头、春笋、香干香味融合成“满口春天味道”。张家港香拌马兰头中,增加一道香干切成小丁煎至外焦里嫩的工序,老凡称“准备试试看”。另一道香椿炒蛋,老凡“贡献”了他的家常制作秘诀:香椿头焯水后再用盐捏下,把汁水和鸡蛋打匀,香椿头的香味能更好融入蛋中。

每个苏州人都能成为“美食家”。老凡在家里制作的葱油萝卜丝、蟹粉豆腐、白什盘等“苏州味道”还登上《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老凡表示,此次春季“苏州十大碗”,正是从苏州人餐桌上面广量大的春天美食中产生的。

密码之三:传承创新技艺 展示烹制“绣花功夫”

从农历四月十四日苏州人“轧神仙”、和吕洞宾结下不解之缘的苏式酱汁肉,乾隆下江南在苏州吃到的“松鼠鱼”,袁枚《随园食单》记载的青盐甲鱼,到传承创新的碧绿绣球……春季“苏州十大碗”中,充满文化底蕴、匠心传承的苏州经典味道,和开放包容、吐故纳新的创新“新面孔”汇聚一堂,为历史上“东南第一佳味”的苏州美食再添时代印记。

就地取材、传承创新“巧做精做”,苏帮菜“绣花功夫”烹制匠心技艺,是春季“苏州十大碗”的“苏州根”。据业内人士表示,根据故宫《宫廷史》记载,苏州厨艺从明朝就进入宫廷,苏州菜在清《苏造底档》等有大量记载。乾隆六下江南,留下大量苏州美食记载传说。乾隆三十年苏州名厨首次出现在清《御底档》中,目前苏帮菜烹制技艺已列入江苏省非遗项目。

就以春天“苏州十大碗”中的一块肉、一条鱼来说,无不经过千锤百炼。

“苏州人开春一块肉”苏式酱汁肉,制作中要经过“开白镬”、老卤“神仙镬”等步骤,工艺流程达到3个多小时。五花肉洗净后开条切成约4厘米左右的“升箩块”,腌制后先入锅汆一汆,称为“开白镬”;然后加入调料,用天然红曲米粉、“循环老卤”转红,称为开“神仙镬”;“神仙镬”中的肉汁加冰糖等熬制卤汁,开卖时再淋到肉上。

江苏省非遗苏帮菜烹制技艺第三代传承大师、在苏州烹饪江湖有“小李飞刀”之称的李俊生介绍,苏州烹饪前辈刘学家制作的松鼠鳜鱼出神入化,是苏州餐饮界一绝,50多年前李俊生进松鹤楼学艺时,制作松鼠鳜鱼就是“基本功”。经过多代大厨传承创新,松鼠鳜鱼制作形成严格“八道标准流程”,每条鳜鱼要开出128粒刺,每粒刺规格在1.5厘米左右。

“从春节前的‘苏州十大碗’,到此次春季‘苏州十大碗’,我一直在关注。”江苏省非遗苏帮菜烹制技艺第三代传承大师张子平表示,“苏州十大碗”的资料都已收集保存下来。16岁就进苏州饭店学厨的张子平,得到吴涌根等多位苏帮泰斗级名厨指点, 50多年中西融会精心钻研,张子平对春季“苏州十大碗”的评点是:“在基本体现当地持色同时,还有一定的包容性,全面体现苏帮菜精细、严谨的烹制技艺。”

张子平还对春季“苏州十大碗”中的每道菜点,从历史典故、当地食材、烹饪技艺、出品等多个方面,一道道打分评点,并对其中多道菜打出了满分。

每日健康问答丨选对枕头可以助你酣然入睡!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子产品使用频率的增加,颈椎病作为职业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在办公室我们无法避免久坐、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导致颈椎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休息期间如果我们的颈椎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放松,长久下去颈椎病很快就会盯上你,而且还影响你的睡眠质量。

那么怎么样能使颈椎处于很好的放松状态呢?这就取决于你的枕头选对了吗?选择枕头,我们要看下面几点:

枕头的高度

正常枕头高度在8至15cm,也就是仰卧位枕上去以后一个拳头的高度,侧躺时枕头高度应与一侧肩等高,平躺和侧躺时头部与脊柱都应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才能使颈部肌肉得到充分放松。古人说“高枕无忧”,但是如果枕头过高,颈椎始终处于前屈位置,相当于睡觉的时候是我们一直在低着头,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被动的牵拉状态,不利于颈部肌肉的休息,容易影响头部血液循环,长久下去会造成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枕头过低会使颈椎一直处于过度仰伸状态,容易使头部充血造成颜面部水肿,还容易造成张口呼吸、打鼾。

枕头的材质

枕头应该软硬适中,可以用荞麦枕、决明子枕、乳胶枕等。荞麦枕可以随着头部左右移动而改变形状,可塑性强,透气性好,能根据头部的形状和压力来适应头部,睡起来比较舒适;决明子枕,种子略硬可刺激头部穴位,对头晕失眠有辅助治疗作用;乳胶枕弹性好,不易变形,支撑力强,能有效减少颈椎压力,提高睡眠质量。

枕头的形状

枕头可以以中间低、两头高为佳,利用中间的凹陷部来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同时对头颈部起到相对制动与固定作用,枕头的边缘部可以选择圆形增加头部与枕部的贴合度。

枕头摆放的位置

枕头枕的不是头而应该是后颈部,我们仰卧时,整个头部和脖子要刚好枕在枕头上,不能只将头部的一半枕在枕头上,或者头部完全脱离枕头,除了把枕头垫住头部以外,也得把脖子支撑起来,这样才能让颈椎得到充分休息。

那么,你的枕头选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