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14, 2023

3岁宝妈深夜破防,朋友圈惹哭无数人:你的孩子,比你想象中更爱你

 前几天在朋友圈刷到一位3岁宝妈的深夜感慨。

因为孩子玩米桶撒了一地,她没忍住发了脾气,晚上冷静后又开始后悔。

第二天她有点忐忑地问孩子会不会讨厌妈妈,结果孩子跑到她身边一边揉揉脸一边说:

“妈妈,我最爱你了!你不知道,你是全宇宙里最好的妈妈!”

几句天真的表白直接让她破防了


或许被孩子毫无保留地爱着,就是这种感觉吧。

明明自己也会伤心难过,但还是选择无条件笑着原谅你,因为“你是全宇宙最好的妈妈”。

屏幕前的你,还记得自己被孩子无条件爱着的那些瞬间吗

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许多,但却经常忘了孩子也在偷偷爱着我们,他们一直在用爱与温暖滋养着我们的生活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短片,心里暖暖的,里面收集了许多父母被孩子无条件爱着的瞬间。

我看完后最大的体会就是:孩子要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更爱我们。

汽车缓缓驶过一站又一站,她始终耐心地守护着爸爸,像小天使一样。

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如何照顾人,但在你疲惫时,是他们用小小的双手筑造了一个避风港,收留你所有的困顿和不开心

还有一位小朋友在家里准备吃西瓜,他拿起勺子满怀期待地挖出了中间最甜的那一口

但他没有立马吃掉,而是小心翼翼地端着勺子,踮着小碎步穿过客厅,一大口喂给了妈妈。

妈妈一脸满足地笑着,孩子看到后脸上浮现了又骄傲又美滋滋的小表情

明明他自己也想吃,但还是把妈妈当做人生的第一顺位,把最好的留给妈妈。

在爱你这件事上,孩子来不及思考,就会毫不犹豫地奔向你。

影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有位妈妈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

也许是这一天经历了很多心累的事吧,她进门直奔沙发躺下,头顶仿佛罩着一大片乌云。

想起工作的不顺心,她在沙发上一边发呆,一边默默叹气。

这时候,女儿突然来到她身边,帮妈妈按摩解压并安慰妈妈:“妈妈,不要愁~”

然后用手比划出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像我这样”~看到这一幕,妈妈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开了,屏幕前的我也被孩子的举动给深深治愈了。

或许每个成年人都曾有过这样的emo时刻,觉得心酸无处倾诉,早已习惯了把压力往肚子里咽。

但当孩子满脸笑容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或是满怀爱意地扑进我们怀里,整个世界仿佛被瞬间点亮,像有一束光打到我们心里,驱散了所有的阴霾。

我们总说父母是孩子的守护神,但很多时候,是孩子的出现治愈了我们的内心。

父母与孩子之间,始终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爱,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比想象中,还要更爱我们。

之前在后台看过一条暖心的留言,一位宝妈在孩子1岁的时候,问出了很多家长都爱问的那句:宝贝爱不爱妈妈呀~为什么爱妈妈呀~

每次孩子都会用小奶音给出相同的回答:爱妈妈~因为妈妈是最好的妈妈~

是啊,孩子爱你,仅仅因为你是你,无论你贫穷或富有,平凡或伟大,他们都一如既往地爱你,这份爱不需要任何理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的占有欲其实是很强的,平时玩具被抢了一秒就会哇哇大哭。

但唯独对父母,他们特别大方。

网上有位妈妈分享了一段视频,吃饭的时候她故意夹走了女儿最爱吃的香肠。

女儿看了一眼妈妈,然后拿起勺子把碗里所有的香肠,一块一块全舀到了妈妈碗里。

因为爱你,他们可以放下自己的占有欲,无条件把最好的都给你。

也因为爱你,才会对你格外偏心。

有位小男孩在幼儿园画妈妈,觉得自己画得不好看就哭了起来。

老师看到后,好心帮他画了一幅,没想到小男孩哭得更大声了:“老师......你把我妈妈画得太胖了。”

在孩子的眼里,妈妈永远是心中最美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心里也清楚,自己不是满分的爸爸妈妈。

但孩子却总会用充满爱的双眼给我们带上滤镜,不接受任何反驳地觉得:我的爸爸妈妈就是世界上最好的!

有时候,我们甚至会习惯这份独一无二的偏爱,变得“有恃无恐”。

翻译家傅雷有一天晚饭后在书房看报,儿子过来看他,面对儿子的打扰他忍不住地吼了一句:“你又来干什么?”

孩子没有说话,而是跑到他身边轻轻给了他一个吻,然后用小手臂抱了爸爸一下,就走开了。

后来傅雷回忆这件事写道:“你刚离开书房,报纸就从我手中滑落到地上,一阵强烈的内疚和恐惧涌上心头,明明我吼了你,你却依然如此爱我。”

哪怕作为父母我们有时会有小脾气,哪怕我们并不完美,但孩子从未因此停止爱我们。

他们总是记得你的好,忘记你的坏,然后继续无条件站在你身边。

在疲惫时让你靠在怀里,拍拍肩膀告诉你没关系。

在下班回到家时,踮着小碎步帮你盖好被子,怕你着凉。一举一动,都是爱你的痕迹。

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陪伴孩子成长,不如说是他来到这个世界温暖了我们。

在爱与被爱的日子里,我们与孩子一起互相养育,互相治愈,温柔了时光!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岁月里,我们总是会收到很多感谢,“谢谢你愿意当我的妈妈”,“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但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一书中曾说:“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

身边很多朋友在为人父母后都会有这个感触:谢谢孩子,谢谢你的到来,谢谢你选我做你的爸爸妈妈

是他们的到来让你明白,这个世界烦恼很少,快乐很多。

是他们在低谷时守在你身边,知你冷暖,为你分忧。

最值得感谢的是,只要你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奔向你,拥抱你。

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秒,我们都收获着无条件的爱与信任。

人们常说在这颗星球有上70多亿人,两个人相遇的概率只有0.00478,那么在浩瀚的宇宙里孩子能选中我们做他的父母,概率又是多少呢?

除了幸运,我不知该如何形容这种缘分!

这些美好的回忆也将成为我们与孩子共同的成长回忆录,在时间的长河里闪闪发光。

感谢每一个来到我们身边治愈温暖我们的小小孩,他们都是上天派来守护我们的小天使。

Friday, January 13, 2023

27岁王一博猝然离世,原因刺痛全网: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一则令人惋惜的热搜:

“体坛噩耗!王一博去世!”


12月25日,运动员王一博患中枢淋巴癌去世,生命定格在27岁。


体坛很多人都为他扼腕叹息,因为若是没有这次的疾病,未来体坛升起的新星或许就有他一份身影。


他14岁开始学冰壶,22岁进入冬训中心集训,23岁就拿下了全国冰壶冠军塞冠军。


在而后的职业生涯中,他还于试训期间曾多次获得全国冠军。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意外与病魔总是无情。


2022年7月,王一博的身体出现不适被查出脑炎,在经过一番治疗后成功出院,病情经过数月的控制,当他觉得自己的整体情况尚可时,2022年11月,他的病情又再一次恶化。

这一次,他直接被确诊为中枢淋巴瘤,最后因为抢救无效离世。


从疾病爆发到死亡,时间连半年都不到。

具体的病因暂时不得而知,但意外有时候来的真的太残酷了。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觉得时间还早,自己还年轻。

如果不趁着年轻的时候多去撒野,等年纪大了就不再有机会。

如果不趁着年轻多去拼命工作,那么年纪大了之后就再也拼不动了。

这一切的说法听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落到每一个人身上时,却总会有意外发生。

而且一次又一次的狠狠打着我们那自以为是的脸。


说再多,做再多,哪怕功成名就,我们也都只是为了能更好的活着。


那么不断的透支自己的身体去换取东西,真的能算的上是好好的活着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提起心脑血管疾病,很多下意识的都会将其归纳到“老年病”的行列,按常理来说患者确实也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人发现自己身边很多年轻人竟然都患上了心脑血管疾病,“猝死”这个词也经常见诸新闻。


虽然猝死的原因很复杂,但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跟心脑血管有关。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年轻化了吗?”


山西晚报的记者采访了心脑血管医院的医生,他们的回答是:“年轻化”和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有数据显示,近2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20-40岁之间发生心梗或脑梗的病例较之前明显增多。


受采访的医生也表示,自己近期刚刚接诊了一位25岁的患者,他的生活作息很差:高盐、高油、高糖、熬夜看电视,休息时间严重不足,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直接导致身体恶化。

医生还提到了一位患者,他在一日凌晨突然出现了右侧肢体无力的情况,而且走起路来有很明显的拖布情况,说话也很含糊。


同事帮他送到了医院,医生才发现他居然有两年的高血压史。


“被送来的时候,高压220,低压100。”


“虽然他自己说一直在服用降压药,但我觉得他没有控制好,不然不会出现这样的症状。”


是的,目前的年轻人现状就是:“我明知道自己有问题,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可是,一旦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你可能都不知道哪一场疾病有可能致命、哪一次与亲人分别会是永别、哪一次与朋友再见,会是天人永隔...


生活总是充满了太多的戏剧性和不确定性。


不要把简单的平安,都变成一种奢求。

如果你的生活没有危机感,那么去医院看看吧。


哪怕是凌晨,急诊科的灯光都亮如白昼。


有人躺在急诊室里命悬一线,有人坐在急诊室外祈祷平安,甚至有的人还跪在手术室外,希望生活再给她一点希望。

还有人愁眉苦脸,因为疾病已经掏空了他口袋中所有的钱,而治疗还需一大笔花费。

或许有人觉得这些离自己还很远,但其实无时无刻都在像我们逼近。


谁都想活的舒服,但这并不是我们忽视健康的理由。

生活可以没有惊喜,但不能没有健康。

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Wednesday, January 11, 2023

中国90后也报复性存钱

 一直以来,中国人以远超国际平均水平的储蓄率,获得“爱存钱”的名号。


中国人之所以爱存钱,是为了熨平人生的波动,以应对失业、疾病等突发事件。“爱存钱”这种特质,在2022年尤为明显。


这从知名奶茶“告别30元时代”的价格变化可以看出,也能从“10个年轻人有7个将性价比放在第一位”的观念中窥知一二。消费更加理性等现象背后,是2022年我国居民部门存款创新高的事实。


2023年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全年人民币存款额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大幅高于2021年9.9万亿的新增水平,刷新历史记录。


这就意味着,2022年一年,居民部门有逾7万亿的超额储蓄(在一个时期内平常储蓄之外的储蓄)。


面对数以万亿计的存款,中房集团原董事长孟晓苏近日称,如果中国老百姓能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复对房屋、装修和其他的购买,“中国经济不就能顺利恢复了吗?”


孟晓苏“劝百姓拿1/3存款买房”的观点引发了网友争议并登上了热搜。1月11日,孟晓苏对媒体解释称,自己的原意并不是逼低收入家庭购房,而是政策需要鼓励有支付能力的居民出钱购房,才能带动经济、就业与收入增长。


无论如何,如何让这17.84万亿的巨额存款动起来,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存钱的人比往年多

2022年12月31日,居住在湖北的思雅发现,随着街道人流的增多,家门口的银行热闹非凡,来办业务的人络绎不绝。最开始,人们尚且还按照机器叫号来办业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数的增多,心急的人们干脆不等叫号了,而是自发排起了长队。这些人当中,有不少是来银行存钱的。


在这个并非人人都使用移动支付的城市里,一些人拿着过去一年挣到的钱,存在安全而又稳定的银行里。这家银行原本每天下午4点多就因结账停止业务办理,但由于这段时间业务迎来大爆发,里面的工作人员通常加班到晚上8点。


其实,不仅仅是年底,2022年这一年,即便预期存款利率呈下降趋势,也抵挡不住人们存钱的热情。并且,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定期存款,备受人们青睐。在深圳某大型银行工作的赵柔,也向市界佐证了这一观点,“在定期存款的一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中,选择三年期的尤其多。”


问题来了,这些储蓄,到底从哪里来?


80后思雅,是一名资深理财者。多年前,因看中比银行存款高的收益,她一直购买理财产品。直到三四年前,思雅接触到了方便购买的基金。自此,思雅开启了“投基”之路。在2022年之前,思雅购买的基金产品收益还不错,但进入2022年以后,A股行情跌宕起伏,基金赚钱效应大幅下降,思雅购买的基金也赔了不少钱,“亏了,就不想往里面放了。钱就存入了银行。”


基金收益的下滑,只是冰山一角。2022年以来,除了基金之外,银行理财产品也一度出现“破净”。这使得居民风险偏好下降,一些资金便重新流回存款。


房产的波动,也促使了存款的回流。


在天津工作的90后南枫,很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前些年,由于刚毕业没几年,她并没有攒到三成的首付。然而,等到南枫攒够首付时,已经是2021年了。这一年,限贷、限价等调控政策下,南枫犹豫了起来。她纠结的点是:尽管自己是妥妥的刚需,但房价的波动,此时买会不会成为接盘侠?


就在南枫观望时,2021年下半年来敲门了。从那时起,由于受三道红线等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房企因债务违约而爆雷,不少项目也延期交房甚至烂尾。此情此景下,南枫买房的决心更加动摇了。2022年,眼看着楼市依旧低迷、天津房价仍然不振,再加上理财产品收益明显下滑,南枫便将分散在各处的钱存入了银行。


尽管2022年11月份以来,以“三支箭”为代表的房地产利好政策不断,但南枫仍想观望看看。像南枫一样延迟购房的并不在少数。2022年前11个月,我国商品房住宅销售额仅10.4万亿,同比下降28.4%。这无疑推高了居民存款储蓄额。


天风证券指出,2022年住宅销售额,低于往年规模约5.6万亿左右,除去约占三分之一的个人按揭贷款,居民购房类支出减少带来的超额储蓄,是今年超额储蓄的主要构成。


除了房地产销售市场、理财资金回流存款外,预防性储蓄也成为中国居民今年储蓄增长的第三个原因。这从年轻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90后储蓄也凶猛

存钱凶猛的,有不少年轻人。赵柔就发现,2022年,90后变得爱存钱了,其中,“20-25岁的年轻人,也比往年多出不少。”


后浪研究所2022年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在全国2200名40岁以下的人中,90后这一职场主力军,每月有存钱习惯的比例最大,占到了41.7%。95后紧随其中,也达到了40.6%。在存钱比例高低上,90后依旧在所有年龄层中占据上风,有三成的人表示会存月收入的50%以上。


年轻人存款的增多,伴随着消费的收缩。这从“奶茶告别30元时代”的调整可以看出,更从“10个年轻人有7个将性价比放在第一位”的观念中窥知一二。90后肖晓就是这里面的一个。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开始,他更加精打细算了。


置换手机这一想法,肖晓本打算在双11完成,但直到双12那一天,肖晓才终于实现。价钱是否更优惠,是肖晓在乎的点。这一个月来,肖晓比对了拼多多、淘宝、京东等多个平台,才终于从淘宝网一官方店上,找到了一张500元的优惠券。尽管最终便宜了不少,但买到的手机,并不是肖晓最心仪的。


因为,各种比对之后,他发现两款手机相差了2000元。省下的这些钱,拿来当生活费不香吗?不过,用500元优惠券买下的手机,却因物流问题一直未发货。在等待的日子里,肖晓又发现,他买下的那款手机,在拼多多上便宜了800元。他一点都没有纠结,果断将淘宝上的手机退了,转而在拼多多上下单。


人们在换手机时更加精打细算,且换机周期预计增加到34个月,让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产生了大幅收缩。2022年1-11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2.44亿部,同比下降23.2%。


赵柔也疑惑,“二十几岁的年纪,还挺有闯劲的,感觉能承担一定的风险,消费观念也会不一样,但现在,他们更多求稳,买东西也讲究性价比。”这背后,是“肖晓式”困境。至2022年12月底,肖晓在基金、股票等理财产品上,累计亏了6000元。


雪上加霜的是,2022年下半年以来,肖晓所在公司迎来变动,他不仅收入下滑,还面临“毕业”的危险。多重因素夹击下,肖晓不仅停止买基金,将这部分钱转到了银行,衣食住行方面也是能省则省,“忽然发现生活不稳定了。”肖晓收缩的,还有文娱方面的消费。


喜欢旅游的肖晓,往年经常会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自疫情以来,尤其是2022年,受大环境的影响,出行不便之下,肖晓没能来一次自由行。诸如此类消费场景的缺失,也是很多人的缩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人均衣着消费支出991元,下降1.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790元,下降4.2%。


总体而言,正是由于工作的不确定性、收入预期的降低、疫情下消费场景的缺失等,令不少人对未来产生担忧,最终减少消费支出,形成预防性储蓄。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通过这些储蓄“开源”,比如增加房产投资和理财投资等等。


其实,不少年轻人还认为,“将钱拿去理财,时间成本太高,放在银行里也不用管它,挺好的。”97年出生的晓松告诉市界。


2022年,晓松的钱大部分存了三年定期,留下五万元活期以备不时之需。那么,一个问题呼之欲出:存钱是好事还是坏事?


有人说,存钱是好事。以年轻人为例,他们有钱了,就不会依附于父母,而是经济独立。父母也就没办法用他们的标准,来干涉年轻人的生活。何时生孩子,也自己说了算。


不过,也有人说,存款太多,说明大家收入和购买力均下降。年轻人是国家消费主力,不消费拉动不了内需。

有多少钱可变成消费?

值得关注的,是居民部门逾7万亿的超额储蓄。

民生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曾提到超额储蓄的一些构成:居民消费节制贡献约2万亿超额储蓄;居民减配地产贡献约4万亿超额储蓄;居民赎回理财增配存款贡献约0.8万亿超额储蓄;减税降费带动超额储蓄,累计约千亿级别规模。

超额储蓄意义非凡。有人如此形容:它不仅是过去一年中国居民风险偏好收缩的侧影,也代表着未来一些资产定价的驱动力。一旦激活居民风险偏好,超额储蓄便从存款储蓄中走出来,走向风险资产,如股票和衍生金融产品。这笔“超额流动性”如果能释放,对2023年风险资产定价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红利。


实际上,在疫情期间,美国也出现了储蓄大幅增加的情况,其超额储蓄分为两部分:一是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带来的收入增加,这部分主要是低收入人群,二是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带来的消费减少,这部分主要是高收入人群。

美国的一系列政策刺激,比如转移性收入增加下,低收入居民消费得到较快修复。2020年二季度,美国低收入居民消费支出,从一季度的98.5跳涨到118.3(指数化后的指标,2015-2019=100),并在2021年一季度达到了123.1。不过,这对中国借鉴意义有限。中国居民的超额储蓄来源,跟美国居民并不一样。

另外,从储蓄率的分布来看,中国居民的超额储蓄,主要集中在城镇人群和高收入人群手中。“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低,对消费的支持力度弱;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但持有超额储蓄规模小。这种结构上的分化,会降低超额储蓄对消费的支持力度。”天风证券指出。

所谓边际消费,即消费者对于某一或某一类产品,消费额的变化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的比值。边际消费倾向低,即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这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佐证。

有观点认为,超额储蓄能否在2023年释放出来,关键在于居民能否走出收敛的风险偏好状态。即全社会风险偏好能否被有效激活,而非简单的消费场景是否有所修复。“整体而言,基本面短期内压力仍存,但长期改善确定性强。”一名金融从业者告诉市界。

从目前看来,我国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2023年,疫情闯关完成之后,消费场景的复苏,尤其是服务性消费,会带来部分超额存款的消耗。2022年11月以来,在房地产供给和需求端,政策也开展逆周期调节。房地产融资政策逐步放开下,地产消费也有望带动居民购房消费支出增加。

尽管2022年以来,受全球流动性收缩等影响,全球权益市场明显走弱,国内A股整体估值水平大幅回落,但2023年开年以来,随着防控政策持续优化,以及“稳增长”政策的显效,A股市场正在慢慢修复。

肖晓会经常上网看一些关于未来经济的预判,他告诉市界,如果上半年势头比较好的话,会把去年的存款做调动,将一部分钱拿出来放在股市。思雅则对未来持有乐观态度,“现在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了,如果理财和基金的收益未来比较好的话,我也会考虑往这里面多放一些。”

此时此刻,信心显然比黄金更重要。

九九消寒图,古人冬日里的慢生活

 今日冬至,俗话说「冬至大如年」。


还记得小时的数九歌么——「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个顺口溜尽人皆知,在日复一日的背诵中,表达的是人们在严冬里掰着手指头计算着何时能到春天的心情。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古人的另外一种消寒数九游戏——


九九消寒图


汉族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


明《帝京景物略》载:


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这种方法此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浓的,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


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自此汉族民间就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九九消寒图》的呈现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就是画铜钱、染素梅、描书法三种。


画铜钱


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民谚

根据每天不同的天气情况,在图上画相应位置的铜钱,全部画完,春天就来了。

染素梅


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图。傍一联曰:「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

——《帝京岁时纪胜》消寒图

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寒天」的八十一天。每天用颜色染上梅花的一朵花瓣,涂完九朵梅花,春来便来了。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明·杨允孚《滦京杂咏一百首》

此诗人自注云:


「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美人梳妆时用胭脂点染梅图,八十一天后,素梅化红杏,春意喧闹,颇有雅趣。


描书法


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

——《清稗类钞时令类》

繁体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笔画描一笔,这句话都描完时,垂柳青青,春风凉爽,春回大地。


也可根据天气情况按不同的颜色描,晴为红,阴为黑,雨为蓝,风为黄,落雪则白。全部涂完色彩斑斓,记录着冬去春来的过程。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九字,每字九划,是最常见的一种写法。除此之外,只要满足每字九划的要求,连缀成句有诗意,亦可拿来描写。


比如类似的诗句有: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 /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 / 庭前春幽挟草巷重茵 / 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 / 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 / 院庭春染幽巷草垂盈 / 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 / 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

Sunday, January 8, 2023

柳叶刀子刊:喝水喝的好,还能抗衰老?

 水是人体细胞和体液重要组成成分,体重的60%-70%都是水,除此之外,水还具备参与新陈代谢、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


图片


人每天都需要摄入充足的水分,这不仅有助于食物的摄入,还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01

研究结论


2023年1月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 EBioMedicine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Middle-age high normal serum sodium as a risk factor for accelerated biological aging,chronic diseases,and premature mortality "的研究论文。


图片


该研究显示,保持充足水分的成年人更健康,患心脏病和肺病等慢性病的几率更低,而且寿命更长。


02

研究过程


该研究对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ARIC)的数据进行队列分析,共纳入11255名受试者,年龄在45-66岁,并进行25年随访,探究了饮水是否充足与各种健康指标之间的联系。


这项研究为了验证水合作用对衰老过程具有全身性影响的假设,评估了中年血清钠与过早死亡风险、生物衰老率和慢性疾病负担的关系。


首先,研究者探究了受试者血清钠含量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应用CART算法,发现血清钠含量为137-142mmol/l时死亡率最低。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提示,与137-142 mmol/l组相比,血清纳144.5-146 mmol/l组过早死亡风险增加21%。

图片图片

在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RIC)研究中,血清钠与全因死亡率的风险


03

研究发现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的中年入组(45-66岁,n = 15752)和25年随访数据进行了队列分析。通过使用血清钠作为水合习惯的代表。为了估计衰老的相对速度,研究人员从年龄依赖的生物标记物中计算了生物年龄,并评估了慢性疾病和过早死亡的风险。


图片

血清钠与发生年龄相关慢性疾病的风险


血清钠与死亡率和慢性疾病发生率的关联为研究者的猜想提供了初步支持,即饮水量不足可能与加速衰老有关。


图片

基于年龄相关性生物标志物计算生物年龄


04

研究结果


与假设一致的是,生物学年龄大于实际年龄的人群,整体健康情况更差。具体体现在,与对照组相比,过早死亡风险高出59%,患慢性病的风险高出44%!


图片

较高的生物年龄与过早死亡和/或患上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


研究分析显示,中年血钠>142 mmol/l与慢性疾病发病风险增加39%相关,>144 mmol/l与过早死亡风险增加21%相关。血清>钠含量为142 mmol/l的人比实际年龄衰老的几率高50% 。

图片图片

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的ARIC研究受试者生物学年龄大于实际年龄的几率增加


总的来说,该研究表明中年血清钠超过142 mmol/l的人生理上变老、患慢性疾病和早逝的风险增加。需要进行干预研究来证实水合作用和衰老之间的联系


05

该喝多少水呢?


既然喝水那么重要,每天应该喝多少水呢?图片数据显示,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不符合每日总饮水量的建议。美国国家医学院建议女性每天摄入约1.5-2.2 升水,男性为2-3升水这包括饮水和富含水分的食物。


图片


2022年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学等近100个国际团队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


图片


研究指出,水周转率的个体差异较大,不同个体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水周转率存在很大差异,从每天1升到6升不等,不同年龄段、性别、国家的人的需水量也是不同的,要因人而异哦。


特别提示,除以上所提到的喝水的益处外,在新冠肆虐的大环境下,饮水充足还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补充水分、维持体温正常、促进炎症消散等等。因此,更要注意饮水充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