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1, 2023

喝红酒、输液可清理血管垃圾?心血管医生辟谣

 说到养护血管,不少中老年人常常提及各种通血管秘方,比如喝红酒、输液冲血管……这些方法真的有用吗?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辟谣,这些不仅没有用,反而还会对心血管造成伤害。

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介绍,一些研究认为,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可能会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白藜芦醇预防心血管的研究都集中在动物实验,不同研究也存在争议,在人体上是否有相同作用并没有定论。更何况喝酒稍不注意就会过量,如果纵酒或酗酒,带来的健康风险是毋庸置疑的。


不少老年人认为血管存在“垃圾”,需要清血管。也有一些偏方宣称,血管中存在“垃圾”要定期清理。对此,朱业也进行辟谣:“事实上,人体的代谢废物通过血液运输到肾脏、皮肤等器官进行排泄,这是人体正常的工作模式,并不存在所谓的血管垃圾。长辈们真正担心的其实是血管狭窄堵塞引发的动脉硬化。”专家提醒,动脉硬化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三高、吸烟、肥胖、年龄等。年龄无法改变,但大家可以保持低盐低脂的健康饮食习惯,多运动,控制“三高”和体重,远离烟酒,这才是真正的“清血管”的好方法。

眼前有黑影别大意,当心视网膜脱落

 最近一段时间,54岁张先生总觉得眼前时常出现黑影,在网上查询后,自认为是患上了“飞蚊症”。来到医院眼科门诊后,他直接向医生表示“开点药就行”。然而,根据临床经验,医生对他进行了详细检查,发现他是视网膜脱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不然有失明风险。

“医生,我这几天右眼前突然出现很多黑影。”在苏北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张先生认为自己得了“飞蚊症”。根据临床经验,医生建议他详细检查眼底。通过散瞳检查,医生发现张先生并不是单纯玻璃体混浊,而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必须要通过手术治疗,不然拖延下去会引发失明。”眼科主任医师陈放表示,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间分离,其中孔源性为最常见的视网膜脱离。可简单理解为视网膜上破了一个洞,这个洞导致了视网膜脱离了它原来正常结构。一般认为视网膜裂孔与玻璃体变性是病因。该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近视者(尤其是高度近视)及眼外伤者。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初期可有闪光感,眼前黑影飘动,当脱离达到一定范围时,可有病变对侧部位视野缺损,当累及黄斑区时,可有明显的视力下降、中央黑影及视物变形。发病的急缓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范围不定。一般并无显著的疼痛感。“眼前黑影只是一个临床症状,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一旦有这种症状,需要到眼科进行详细检查。”陈放说。

医生提醒,对于有近视(尤其是近视大于600度者)、眼外伤、中老年人、一眼已有视网膜裂孔或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而言,需要定期至眼科详细检查眼底,如无禁忌,建议散瞳后检查。当早期发现视网膜变性区或裂孔时,可通过视网膜激光术封闭裂孔,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当合并视网膜脱离时,往往需要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成败以视网膜是否复位为标准,但是即使视网膜复位,也不代表其视功能恢复,术后视力与视网膜功能损害程度有关。视网膜脱离的时间越短、范围越小,治疗的效果越好,所以一旦出现眼前黑影、眼前闪光感,要尽早到眼科检查。

“阳康”后出现“脑雾”症状怎么缓解?

 “感觉自己变笨了”“阳康后觉得精神疲惫”。近日,部分新冠“正阳”“阳康”的患者纷纷表示,好像脑子被蒙上了一层雾,经常感到疲劳、迟钝,“脑雾”一词因此频频冲上热搜。“脑雾”是什么?是否真的与新冠病毒感染有关系?如何缓解“脑雾”的症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侯正华博士来解答。


答疑:阳康后出现“脑雾”症状,是否与新冠感染有关?


现在不少人发现自己新冠“阳康”后感觉自己反应迟钝、疲劳等,形容自己脑中似乎有一大团迷雾,即所谓的“脑雾”症状,为此苦恼不已。


侯正华博士介绍,根据自己2022年在外地支援抗疫期间调查的960例奥密克戎感染者发现,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出现比例分别为13.7%和8.6%。“虽然当下的疫情重症率较低,但是仍然有很多感染者在康复后报告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状,比如慢性疲劳、失眠、嗅觉异常、头痛、脱发等。”侯正华博士说,这其中值得关注的就有“神经认知症状的困扰”,比如兴趣减退、容易疲劳、睡眠障碍、思维不清晰甚至焦虑抑郁症状。


其实,这类症状表现都属于近年来基础和临床学者所关注“长期新冠”。侯正华博士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10月明确了“长期新冠(新冠感染后状态)”的临床定义:“在新冠感染12周后,已康复但仍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且无法用其他疾病的诊断来解释”。因此,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的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或者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是可以认为与新冠感染有关的。


“不过目前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感染后数月内,病毒仍然可能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或者慢性炎症损伤机制而影响神经系统。”侯正华博士说。


科普:“脑雾”其实并不是专业的医学术语


侯正华博士介绍,“脑雾”其实不是专业的医学术语,是大家用来描述自己在思维迟缓、模糊和不清晰时的感受,就像脑中有一团迷雾一般。针对这些症状,人们给了一个比较魔幻的名字——脑雾。


在心理科门诊,很多抑郁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雾”症状感受。长期慢性压力、睡眠缺乏、慢性躯体疾病,如慢性脱水、贫血、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偏头痛等、孕期和更年期荷尔蒙异常以及饮食结构异常,如长期酗酒、吸烟、大量饮用咖啡,以及网络上流行的生酮饮食、无糖饮料导致的大脑缺乏能量供应等都有可能出现类似“脑雾”症状。


支招:对症治疗,缓解“脑雾”症状


侯正华博士指出,“脑雾”治疗取决于病因,主要在于对症治疗。


如果只是在感染新冠后的康复过程中出现类似症状,那么考虑与此次新冠感染有关。保持良好的休息,不要熬夜、酗酒,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等;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有氧运动,比如拍类运动、游泳、慢跑、骑行等。此外,在饮食层面,注意膳食均衡,适当加强优质蛋白质和蔬菜的摄入,可以补充锌元素和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这些对于改善“脑雾”症状都是很有帮助。


如果在感染新冠之前就有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等类似“脑雾”症状,还是要积极寻找除新冠病毒感染之外的原因。例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可能会减少“脑雾”感;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通过免疫治疗会帮助改善症状;存在显著的情绪困扰,可以在心理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如何安全使用非甾体药物?

 如何安全使用非甾体药物?


首先,餐后服用,饭后15到30分钟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有效预防胃肠道不适、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其次,记住吃药不喝酒、喝酒不吃药,酒精会增加药物肝脏损害及胃黏膜损伤的副作用。


第三,不要混着吃,不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非甾体类抗炎药,否则会导致药物过量,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封顶效应,多吃疗效不会增加,但副作用会显著增加。


第四,不发热不吃,此类药物不需要预防使用,只在发热之后有退热作用,疼痛之后有止痛作用,还没“阳”的幸运儿千万不要提前服用。


第五,特殊人群需注意,心脏手术前后或近期心脏病发作的人不要服用,因为可能导致第二次心脏病发作;孕妇要慎用,对乙酰氨基酚一直是孕妇解热镇痛的首选,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不可使用;另外有此类药物过敏史的患者,不要再尝试。

为什么用非甾体抗炎药?

 简单来说就是解热、镇痛、抗炎。

解热,使大脑中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恢复正常来降低体温,但不会影响正常人的体温。

镇痛,包括肌肉拉伤、头痛、牙痛、痛风、滑囊炎、背痛和关节炎,另外非甾体抗炎药对月经痛等中等强度的钝痛效果较好。而对于胃肠道痉挛痛、绞痛或者外伤这种剧痛无效,该类药物长期应用,一般没有成瘾性。

抗炎,该类药可以阻断体内的炎症蛋白,以减少炎症、缓解疼痛、减少肿胀和发烧。

非甾体抗炎药是双刃剑

是药三分毒,非甾体抗炎药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明显但副作用也明显,切记不能多吃,更不能重复吃。其副作用包括:1.胃肠道反应,可能会引起胃痛、恶心、出血、溃疡、胀气、腹胀、腹泻或便秘,尤其是有胃溃疡或者慢性胃炎的朋友长时间服用,可能造成胃肠道溃疡甚至出血;2.肝损伤,过量或长期服用会引起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尤其是饮酒后吃药,更易引起肝功能损伤;3.肾损伤,该药可导致水肿,肾功能减退等,尤其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该尽量避免自行服药;4.血液系统损伤,可引起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甚至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等;5.过敏反应,该反应非此类药物所独有,常见表现为皮疹、过敏性鼻炎、哮喘,少数人可出现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神情恍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