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7, 2024

塞牙,可能是你的牙在喊“救命”!别不当回事

 塞牙,几乎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大多数塞牙,人们都可以很容易地用手指、舌头或是牙线清理,这也让很多人并不把塞牙当回事。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如果经常塞牙,很可能是牙齿在向我们发出警报,千万要注意!


为什么会塞牙?


健康的牙齿之间其实也有缝隙,但人们很难用眼睛直接看到。因此,正常情况下,食物是不会塞进牙缝里面的。


如果你开始频繁出现塞牙,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牙缝变大了。


造成牙缝变大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牙齿缺损


当牙齿发生蛀牙、折断、磨损等情况,就容易让牙齿和牙齿之间原本紧密的状态被破坏,食物就容易塞在牙齿缺损的部位(比如蛀牙的牙洞里),且很难被清理出来。


2.牙龈退缩


牙龈退缩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牙周炎。当牙周炎发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牙龈会跟着牙槽骨一起萎缩下去,形成“黑三角”。


机械力的持续创伤也会导致牙龈退缩。比如塞牙之后使用坚硬的竹制牙签挑嵌塞的食物,或使用过硬刷毛的牙刷用力刷牙,都可能给牙龈造成损伤,造成牙龈退缩。


随着年纪变大,人们同样会出现牙龈退缩。这种生理性的退化进展非常缓慢,但当牙龈逐渐退缩到一定程度,牙齿和牙齿之间还是会出现“黑三角”。


3.牙齿移动


当牙周炎进展到一定程度,不仅会出现牙龈退缩,还会引起牙齿松动,牙齿的位置也会发生移动,让原本的牙缝越变越大。


频繁塞牙,还有救吗?


要治疗塞牙,首先要搞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塞牙。


当牙齿硬组织出现缺损形成牙缝,是可以通过树脂补牙、做嵌体、牙冠修复体等进行修复治疗的。如果是因为牙周炎、外伤等导致的牙龈退缩,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做牙周基础治疗加上牙周手术来修复。


其实,预防塞牙、预防大牙缝的出现,比治疗它要重要得多,也简单得多。


专家建议,人们要定期做好牙齿检查,如果发现有蛀牙和牙齿的硬组织缺损,尤其是发生在牙齿相邻面的蛀牙,要及时补牙;每一年左右找医生洗牙,清理一次牙结石,就可以达到很好的预防效果;牙周炎比较严重的人,可以适当缩短洗牙的周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深层的牙周刮治。



此处需要纠正一个误区——经常有人说:“不能洗牙,洗了之后牙缝会变大,牙龈就会萎缩……”事实其实恰恰相反。牙龈退缩的原因并不是“洗牙”,而是“不洗牙”或者“洗晚了”。


洗牙的本质是清理掉牙齿之间的牙结石。之所以会给人前面的误解,是因为牙结石被去除后,原本被牙结石遮挡的牙缝显露了出来,牙龈原本的红肿也因为除去刺激因素而消退,牙龈进一步退缩了,牙缝也就更大了。


但其实,洗牙之后的牙龈会更健康。当牙结石去除后,牙龈退缩的进度其实是被遏制了。如果不洗牙,牙结石继续压迫牙龈,只会让牙龈越退越低、越退越快。另外,当牙结石去除后,牙缝之间更容易被清洁,新的牙结石形成速度也会慢很多。


日常应该注重正确的刷牙方法,并且每天至少有一次使用牙缝刷、牙线、冲牙器等牙齿间隙清洁工具来清洁牙缝。如果有一些部位总是塞牙,千万不要用竹制的牙签,很容易损伤局部的牙龈,造成更大的创伤性牙龈退缩,应该使用牙线等更精细的清洁工具来清洁。


记住,只有牙齿和牙龈足够卫生、健康,牙龈才不会继续退缩,牙齿才能牢固,才能不塞牙。

Sunday, May 5, 2024

立夏养生,重在调节心火

 立夏,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中医师高道和提醒:在中医养生中,立夏时节具有特殊的养生意义,尤其需要关注心火的调养。

心火,是指人体内心脏功能活跃、神志恍惚、思维敏捷的状态。在立夏之际,气温逐渐升高,阳气盛行,容易导致人体内火气升腾,表现为易怒、烦躁、口干舌燥、失眠等症状。因此,立夏时节的养生重点在于调节心火,保持心情平和。

首先,调节饮食。立夏时节宜多食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绿豆等,少食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长火气。此外,适量饮水也是调节心火的有效方法,可以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保持身体清爽。

其次,调节情绪。心情舒畅是调节心火的关键。立夏时节,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散步、听音乐、打太极等,舒缓紧张的情绪,保持心境宁静。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有助于调和心火,保持身心健康。

最后,适当运动。立夏时节适宜进行轻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等,有助于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缓解身体的疲劳和紧张,保持心火的平衡状态。

Thursday, April 25, 2024

每日健康丨谷雨时节如何起居饮食运动?

谷雨到,夏将至。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将彻底告别寒潮天气,随之而来的是气温的迅速回升。“这时是万物生长生发的最佳时节,也是难得的养生黄金时期。”

绘图:沈江江

起居:夜卧早起

谷雨养生要顺应春季阳气升发的需要,选择7点之前起床,22点—23点入睡。“起床后可饮一大杯温开水,然后再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张锡元表示,此时温差较大,早晚气温较低,中午气温较高,这个时节莫受凉。

谷雨节气,气温回升明显,虽然天气仍多变,但已无需一味坚持春捂了,15摄氏度是春捂的临界点,超过15摄氏度再捂下去反而易“上火”。建议:“根据气温高低,及时穿脱衣物,早晚要注意头、颈、背部的保暖,切勿大汗后吹风,以防感冒,要防湿邪侵入人体。”

饮食:袪湿忌冷

谷雨节气湿气渐重。多吃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薏仁米、芡实、山药、赤豆、黑豆、黄小米、藕、豆芽、鲫鱼等,体质弱的人可以进食补气血的大枣、茯苓、乌鸡等。需要注意的是,这时气温突然上升,很多青少年控制不住常吃冷饮,“中医最忌冷饮。中医典籍《灵枢经》中记载‘形寒饮冷则伤肺’。冷饮首先伤脾胃,继则伤肺。”

情志:心态平和

春主生发,春主肝,春季里人们容易因肝阳上亢而激动、发怒。到了谷雨节气,更要重视精神调养,应戒暴戒怒,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恬静的心态。听音乐、钓鱼、春游、太极拳、散步等都能陶冶性情,切忌遇事忧愁焦虑,以防肝火萌动。

运动:循序渐进

“运动有利于气血通畅,不运动则会气血瘀滞,瘀则百病易生。”谷雨时节应多到户外运动,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每天半小时左右即可。散步、快走、八段锦、太极拳,有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出汗量,使气血通畅,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使身体与外界达到平衡。

虽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寒湿体质的人,谷雨时节仍应注意防风御寒,可前往正规的医院请专科医生艾灸来温阳、利湿、通脉。此外,谷雨前后花粉、柳絮较多,需要防范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体质过敏的人出门需戴口罩。“从夏天开始,坚持每天早晨用冷水洗面,轻轻揉搓鼻翼,有助于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头痛和偏头痛有何区别

 头痛和偏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许多人可能曾经经历过这两种症状,但对其具体差异和治疗方法却知之甚少。下面就来一起了解头痛和偏头痛的区别,希望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症状,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治疗。

头痛的定义与分类

头痛是指头部出现的疼痛感觉,可以是局部或头部整体疼痛。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压力、疲劳、缺乏睡眠、眼睛疲劳、鼻窦炎等。常见的头痛类型包括紧张性头痛、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等。

偏头痛的定义与特征

偏头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头痛,通常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搏动性疼痛,可伴随恶心、呕吐、对光和声音敏感等症状。偏头痛的发作可能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偏头痛的诱因包括压力过大、睡眠不足、饮食、激素变化等。

头痛与偏头痛的主要区别

1.疼痛性质:头痛通常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的疼痛,而偏头痛则通常表现为重度疼痛,且具有搏动性。

2.伴随症状:头痛可能伴有轻微的恶心或呕吐,而偏头痛则通常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对光和声音敏感等症状。

3.持续时间:头痛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通常在数小时至一天内缓解。而偏头痛的持续时间可能更长,甚至可能持续数天。

4.发作频率:头痛的发作频率相对较低,而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可能较高,特别是慢性偏头痛患者。

头痛与偏头痛的诊断与治疗

1.诊断:头痛和偏头痛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描述和医生的临床判断。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的疼痛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发作频率等信息,以帮助确定头痛的类型。同时,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如头颅CT、MRI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头痛的疾病。

2.治疗:头痛和偏头痛的治疗方法因类型而异。对于轻度的头痛,患者可以通过休息、调整生活习惯(如保持良好的睡眠、饮食和锻炼习惯等)以及服用非处方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来缓解症状。对于偏头痛的治疗,除了上述治疗方式外,医生还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处方药物,如抗偏头痛药物(如麦角胺咖啡因、美托洛尔等)或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氟西汀等)。此外,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神经调节疗法(如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等)和生物反馈疗法等,也被证明对偏头痛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头痛与偏头痛的预防与自我管理

1.预防:预防头痛和偏头痛的发作是管理这两种症状的重要一环。患者可以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锻炼等)、避免已知的诱因(如减少压力、避免睡眠不足等)以及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来降低头痛和偏头痛的发作频率。

2.自我管理:对于经常发作头痛或偏头痛的患者,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可以通过记录头痛或偏头痛的发作情况(如疼痛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以找出可能的诱因并尽量避免。此外,患者还可以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以缓解压力和焦虑。

头痛和偏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正确识别和理解对于有效地管理和治疗它们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头痛和偏头痛的治疗和管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发作频率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Friday, April 19, 2024

喝粥吃面条真的能养胃?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一旦胃不舒服,就想到了长辈的经验,别乱吃,喝点粥吃点面条养胃。但也有人认为,喝粥会加剧胃病的症状。然而,事实到底如何?让我们来听听扬州东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孙家赓的解释。

“米粥、面条软烂好消化,能减轻胃的负担,但不适合所有的胃病患者。”孙家赓介绍,以前人们生活条件差,经常吃不饱,长期营养不良,因此多患有萎缩性胃炎。这种胃病以胃酸分泌减少为主要症状,这时候喝粥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帮助食物消化,所以有了喝粥养胃之说。然而,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变好了,吃得饱又吃得好,胃部疾病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以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为多,这部分患者进食粥类反而会加重胃病的进程。

孙家赓认为,胃需要“软硬通吃”,合理锻炼加上全面营养,才能让胃保持更好的健康状态。日常想要保护胃,建议保持定时定量的进餐习惯,根据情况选择少食多餐的方式,注意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在食物选择上要保证多样性,选择新鲜、当季的食物,杂粮、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坚果、豆类都应该适量摄入,确保营养充足均衡。避免摄入过多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免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早查早筛也十分重要,如果出现反复腹痛,呕血、血便、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也要足够重视,特别是有胃癌家族史的情况,有必要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尽早发现潜在的胃部疾病,从而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同时,保持心情愉快、戒烟戒酒、适当运动等,都是维系胃部健康的关键因素。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改善胃部的功能,还能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